15650411555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示 > 留下街道装上了“智慧大脑”

留下街道装上了“智慧大脑”

说起“智慧街道”,不少人肯定觉得陌生。街道如何变得智慧?这不,在留下街道就可以找到答案。“‘智慧街道’其实是城市大脑建设中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给街道装上‘智慧大脑’,居民也能直接‘触摸’城市大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留下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留下街道装上了“智慧大脑”

线上管控+线下优化 道路通行速度提升70%

留下街道的杨梅山路是一条约2公里长的小马路,双向仅两车道。以前一到上学高峰,马路北段求是和家园小学门口车辆就会因为堵车排起长队。最堵的时候队伍会有1点多公里长,周边小区的车经常被困在里头。

最近一段时间,杨梅山路的通行情况有了明显改善。“以前因为杨梅山路上堵车,我们小区里面的车辆都要排长队,从小区门口一直堵到小区里的地下车库门口。现在杨梅山路通畅后,小区里最多也就五六辆车排队。”在和家园·紫园工作了两年的保安小徐说。

杨梅山路的这个变化,得益于“智慧镇街”——留下“数字驾驶舱”的应用。

2020年9月,留下街道启动“数字驾驶舱”项目。

在线上,“数字驾驶舱”利用数据采集达到智慧化管理。通过摄像头采集车流量的数据后,利用AI视频分析技术、大数据信号配时技术等,实现红绿灯的自动化调配。值得一提的是,驾驶舱还将周边停车场的停车数据以及交警部门周边路况的数据纳入采集范围。

除红绿灯自动化配置外,“数字驾驶舱”还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根据数据分析,在早晚高峰时段,交警部门特别在求是和家园小学门口的人行道划出一部分做非机动车道,避免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加剧拥堵。并增设一个红绿灯和一个临时信号灯。

在线下,该街道在杨梅山路外围的留和路、留泗路口特别加置交通诱导牌,实时提醒车辆非必要不走杨梅山路;在杨梅山路接近屏基山路口,设置停车诱导牌,提醒过往车主就近停车位以及停车位数量。

数据显示,通过线上管控和线下调整、优化,杨梅山路的交通通行情况大幅改善,拥堵指数从2.65下降到1.74,下降了34.7%;平均车速从12.56公里/小时提升至21.47公里/小时,提升70.9%。平均通行时间由16分30秒减少至9分40秒,节省6分50秒。

街道装上“智慧大脑” 提升居民幸福感

实际上,交通优化仅是智慧街道在城市治理中的一部分。

留下街道装上了“智慧大脑”

留下街道地域狭长,东部以产业经济为特色,中部突出城市治理,西部则以森林防火和留学生管理为主。智慧街道建成后,与众不同的东中西三块将所有管理信息汇总成“数据+视频”,并以“一张图”的形式在“数字驾驶舱”内体现出来。这也就是所谓的“全域管理一张图”。

有了这一张图,再加上“数字驾驶舱”的AI视频分析,就能精准识别占道经营、游商、机动车或非机动车辆违停、骑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骑车带人、偷倒垃圾、人群异常等情况。

目前,该街道已有20余种识别场景,并自动推送到执法终端。最终做到从线下执法到线下执法,从数字化走向数智化。

“‘街道大脑’是城市大脑之下的平台,以指挥中心为核心,由智慧党建、智慧执法、智慧经济、智慧管控、智慧民生、智慧安监等六大模块及N个智慧子场景应用组成,也就是‘1+6+N’,最终达到优政、兴业、惠民的目的。”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城市大脑到街道大脑 切实助力基层治理

除了城市大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留下街道还在布局城市大脑的“神经末梢”——智慧社区(未来社区)项目建设,为小区居民提供智能化的生活服务和文化服务。

据了解,该街道首个智慧社区计划于今年5月上线。

下一阶段,“街道大脑”将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端感知对线下运作机制进行重构和创新,强化多跨高效协同、工作闭环管理,让街道的基层治理从量变到质变。


山东千牧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2021 鲁ICP备20027885号-1鲁公网安备37081102000522号